发布时间:2025年09月18日
设计可落地、高回报的人工智能
人工智能因蕴含巨大潜力,成功点燃了每一位企业领导者的探索热情。然而在实践中,大量 AI 项目常陷入 “目标与执行脱节” 的停滞困境:愿景看似美好,却难以转化为实际成果,最终沦为 “纸上谈兵”。
深入剖析问题,其核心症结在于早期便已确定的欠佳设计 :许多企业在启动 AI 项目时,既未明确设定可量化的价值衡量标准(如如何定义 “成功”、用哪些指标评估效果),也未充分考虑实际运营场景的复杂性(如系统与现有流程的适配性、数据可用性、团队落地能力等)。这种 “重构想、轻设计” 的模式,导致项目从起步阶段就埋下隐患,后续自然难以推进。
在恩士迅(NCS)看来,优秀的人工智能绝非偶然的技术突破,而是通过系统化、精细化的设计逐步构建而成的。正是基于这一理念,我们在 AI 转型方法中,将第三步与第四步的核心聚焦于同一件事 —— 做好规划工作,确保投资回报率(ROI)切实可见。
通过帮助客户清晰地规划、确定范围并评估其人工智能系统,我们避免了无效努力,加快了产生影响的速度。
为业务服务的人工智能,而非仅存在于实验室中
正是在这一阶段,愿景与严谨执行力交汇融合。我们的团队与客户紧密合作,针对当前问题确定合适的人工智能功能,同时评估所构建系统的实际价值。
我们不只关注模型基准,还会去了解人工智能在企业的环境中、在规模化应用时以及在各种限制条件下的表现。
通过我们的人工智能设计与投资回报率规划框架,我们助力解答五个关键问题:
- 人工智能系统应该做什么?以及不应该做什么?
- 它将如何在你的技术架构和工作流程中运行?
- 从成本、速度和质量方面来看,成功是什么样子的?
- 它是否安全、严谨且具备未来适应性?
- 在我们着手构建之前,投资回报率是否清晰?
为了指导这一过程,我们围绕四大支柱,对设计取舍进行全面评估。
倾听、转录与变革
在一个实时客服中心,每天要处理数千个服务来电。主管需要更清晰的工作可见性,客服人员希望减少行政事务负担,客户则期待更快速的问题解答。
我们推出了一款语音转文字(STT)解决方案,能够实时转录对话、理解地方口音,并为后续环节生成互动摘要。
但真正的突破不仅在于该模型的“听力”能力——更在于系统的设计能适配复杂的真实业务环境:
- 安全性:音频数据在私有云环境中处理,配备严格的访问控制、匿名化协议和完整的审计日志。
- 性能:精选经过优化的语音转文字模型,即便在多人同时讲话的情况下也能实现低延迟。结果是:转录速度快、准确率高,完全能跟上实时通话的节奏。
- 成本:我们筛选出开源模型(如Whisper)和自研的NCS Ins8.ai语音转文字引擎,这些工具既能达到商用级准确率,又无需持续支付订阅费用,降低了总体拥有成本。
- 可移植性:转录引擎可轻松集成到联络中心的电话系统中。无需替换现有系统,只需在原有基础上无缝叠加一层智能功能。
带来的影响:
通话后的文书工作减少54%,问题解决速度加快,还为质量保障团队提供了更丰富的洞察。座席得以将精力放在服务客户上,而非记录笔记,同时该组织也为未来阶段的语音自动化奠定了坚实基础。
代码性能,重塑想象
一个开发团队曾在解决遗留Java代码中深藏的性能问题时屡屡碰壁。
他们没有选择扩充质量保证(QA)团队,而是训练并部署了一个AI代理,用于识别SQL效率低下的问题,例如循环中重复的查询或未建立索引的连接。
但真正的影响源于其设计:
- 安全性:源代码从未离开内部网络——模型在受控环境中运行。
- 性能:轻量级的开源模型确保了快速分析,为开发人员提供更及时的反馈。
- 成本:无需高价许可证,只需针对手头任务进行智能的模型选择和微调。
- 可移植性:该代理被嵌入到持续集成(CI)流水线中,与现有工具无缝协作。
结果如何?代码审查时间减少40%,数据库延迟显著降低——这直接转化为了业务价值。
优秀的人工智能,始于出色的规划
许多人工智能项目未能达到预期,并非因为技术存在缺陷,而是因为设计决策没有植根于实际的运营需求。
在确定采用某一模型或解决方案之前,重要的是退一步思考:我们真正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?在实际应用中,成功后会呈现出怎样的形态?
我们基于真实的应用场景开发了实用的工具包,帮助各组织清晰地应对这一阶段的工作,在性能、成本、安全性和未来适应性之间实现平衡。